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之王侯的荣耀

第215章 艰难的一步

三国之王侯的荣耀 楼枯.QD 6176 2023-02-18 10:27

  他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跟他最亲近的两个将领赵云、太史慈探讨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。

  他并没有因为二人的糟糕表现而责怪甚至是疏远他们,他知道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上不在下。

 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,他都太注重军事技术的建设和对军队的控制,却忽略了一支军队的灵魂军队精神的培育,尤其是荣誉和武勇的培育。

  这直接导致他的军队就像一个百货公司,当兵的就是公司的职员,当兵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养家,除此之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。

  一旦没有了战争,没有了掠夺,没有了发财的机会,这支军队就会立即腐朽。

  这样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。

  赵云和太史慈能把军队的弊端跟他说透,但他们不能给他开出根治的药方。

  药方需要从智者和历史经验中去寻找。

  经过痛苦的摸索,李轨自己给自己开了一个药方,他要改革国家的兵制,改募兵制为征兵制,把军队的灵魂植根于百姓的愿景之中。

  今后军队的兵源应该来自于那些有产阶级的良家子,不能再招募流氓无产阶级了。

  有恒产者有恒心。

  人只有在保卫自己认为值得保卫的东西时才能迸发出超人的勇气。

  军队里要重用那些有责任感、有献身精神的有志青年,坚决剔除那些混吃等死的兵油子。

  随着北部领土的统一,动荡的社会渐渐安宁下来,大批追随李轨起兵的老兵纷纷离开军队回归正常人的生活,铸兵为犁。

  为了应对兵员的紧缺,各地各军都采取募兵制,拿钱招募别人来当兵,别人呢当兵拿钱吃粮。

  这种情况的最高峰就是南征淮南时,当时为了应付兵员不足的问题,李轨亲自酌定采取募兵制。

  这个魔盒一打开,军队的战斗力直接下了一个台阶。

  好在那时候老兵尚有遗存,好在那时候袁术的军队比李轨的更烂。

  对阵双方互相比烂,结果袁术技高一筹。

  所以南征淮南是李轨遇到的最为艰难的一场战役。

  原因不是敌人太强,而是自己太弱,没有底气啊。

  随着南征的结束,更大规模的老兵复员潮袭来。

  李轨无力阻挡潮流。

  老兵的离去,带走的不仅是成熟的战争技术和丰富的战争经验,也把军人的责任和武勇精神一起带走了。

  从此以后这支军队就蜕变为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。

  眼下除了部分边军尚有一定的战斗力外,内部驻军尤其是禁营已经严重腐朽了。

  捧日军和拱辰军只是提前把问题暴露了而已。

  军队是一个政权的坚强柱石,军队垮了一切就都完了。

  所以必须未雨绸缪,必须设法把柱子修补好。

  经过一番缜密的准备,李轨终于迈出了勇敢的一步。

  他宣布裁撤禁营。

  先拿自己身边的亲军下手。

  撤销捧日军和拱辰军的军号,捧日军主干编入凉州地方军,一部分编组为武卫营,作为禁军的一支。

  拱辰军瘦身之后降格为内军营。

  撤销虎贲军,兵员归入宫内局警卫所,编制是六个大队。

  金吾军改成金吾卫军,与羽林军一起成为这次军改中硕果仅存的两支武装力量。

  裁撤万胜军、镇远军、长捷军,兵员并入边军。

  保留京营军军号,改为地方军队,驻防司隶地区。任务是拱卫两京,确保地方稳定。

  三军两营(羽林军、金吾卫军、京营军、武卫营、内军营)仍然采取募兵制。

  建设卫军大本营,下设若干支卫军,原则上是每州对应一支卫军。

  以眼下李轨控制的范围监军,共计有幽州卫军,冀州卫军,并州卫军,徐州卫军、兖州卫军,豫州卫军,司州(司隶)卫军,凉州卫军。

  各卫军在长安设军司,地方郡设都尉。

  军司和都尉负责兵员的征募、训练,以及军队的其他方面建设。

  最终形成兵曹出政令,枢密使掌军机,行台负责协调地方支援,各地都督府负责指挥作战的新格局。

  各地受田百姓都有服兵役的义务,各郡都尉负责掌管兵役簿册,定期清点人数和组织训练,遇到征战负责率部出征。

  这项政策先在并州和冀州进行试点,以积累经验,查缺补漏,形成切实可靠的规范后再逐步推广开来。

  而边疆地区和京城等地,作为一种变通,则采取募兵制和征兵制相结合的方式。

  但这个募兵跟先前又有所不同,募兵的对象主要是各地卫军的士兵,极少从社会上直接招募兵员。

  一般的程序是禁军或边军将需要的兵源数上报给兵曹,由兵曹下达给地方都尉,都尉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有效兵源。

  禁军地位较高,由地方选拔去禁军的兵员被称之为“贡兵”,走的是时候是要披红挂彩骑马游街的,着实风光的很。

  因为有严苛的奖惩制度,各地选送的“贡兵”素质普遍较高,因此成为各地有志青年追逐的目标。

  这些“贡兵”也不再执行原有的征兵制度,他们在军中服役年限另行规定。

  因为这项制度尚未完全推广开,新任凉州都督府长史、凉州大都督、武威太守太史慈就钻了个空子采取募兵制,在地方另行招募了一千五百人的骑兵。

  原来的凉州士兵心宗不服,发动叛乱,太史慈坚决予以镇压。

  怎奈凉州地方百姓吃软不吃硬,镇压的越凶反抗的越是激烈。

  李轨立即调拨冀州卫军三千五百人,并州卫军一千八百人赴凉州,听凭太史慈的调遣,经过三四个月的苦战才算把局势稳定下来。

  作为惩戒,太史慈大量裁撤地方军队,尤其那些在平叛过程中首鼠两端动作不积极的军队。于是新一轮的叛乱又开始了,但这次规模比先前的那次要小的多,因为没有了群众基础所以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。

  这些凉州兵被裁撤后生计全无,大量涌入西域,给各国充当雇佣兵;少量的则落草为寇,做起了无本买卖,变成了盗匪马贼;也有一些人则内迁长安,或成为黑帮的打手干将,或凭本事吃饭给人做护院当保镖。

  随着甘凉子弟的大量外迁,沸沸腾腾的河西走廊终于平静了下来。

  自捧辰军降格为营之后,赵云就离开了京城,他替代曹仁出任河南行台长史兼许昌大都督,李轨给他的任务是相机夺取南阳

  盘踞南阳的是刘表,南阳是一块很重要的战略要地,所以李轨一直想据为己有。

  但中原未平,李轨无暇顾及南阳,平定淮南后李轨本来有机会对刘表开战,就算拿不下整个荆州,至少也能夺取南阳。

  但那个时候曹洪反心已露,四处串联曹操旧部,吕布也不安分,李轨不得不先解决内部问题,这一耽搁就失去了解决南阳问题的先机。

  而后,禁军就出了问题。

  但李轨一直未曾放弃夺取这块地方。

  现在的大背景是孙刘联盟蜜月期已过,矛盾正在积累中。这个时候若是打南阳势必会强化两家联盟,而且李轨对军制改革后的军队战斗力也明显信心不足。

  所以他要派赵云过去趟蹚水。

  李轨麾下这么多将领里夏侯渊和赵云是一对很极端的例子。

  夏侯渊急躁,勇猛,行为主动,做事雷厉风行,但往往失之于鲁莽,反应到战役指挥上,他的特点是只要有一线战机,他就敢用十成的兵力去争取胜利。

  他的字典里没有畏惧,只有跌倒,爬起来,再干。

  胆大,激情,疯起来连自己的影子都害怕。

  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极端是赵云。

  赵云用兵保守谨慎,手握十万兵马但打一座县城都会掂量再三。

  这样的谨慎的性格造就了他“常胜将军”的美名,虽然往往会贻误战机。

  李轨就此曾总结说,夏侯妙才说不能打的仗就真的不能打,打了肯定吃瘪,因为他那么冒进的人都看到了危险,说明这仗的危险系数已经高到了不可承受的地步。

  反之,赵云说可以的打的仗一定要打,以他这么谨慎的性格都认为可以一试,说明机会就在眼前,不打就太可惜了。

  李轨因为判断不准攻打刘表的时机是否成熟,所以他让才赵云前去探探风向,除非连赵云都说可以打,否则他是不会轻易出手的。

  曹仁回京之后李轨让他做枢密使,这只是一个两千石的小官,虽说权力很大,但每天都要面对丞相的威压,其实日子并不好过。

  李轨这么安排就是要看看他的抗压能力,看看他是否值得自己花费精力去培养。

  曹仁上任之后兢兢业业,任劳任怨,一句牢骚话都没有。

  李轨觉得他已经成熟了,所以就用他取代吕虔任寿春行台长史。

  把吕虔调回来,是让他继续执掌御史台,同时兼任丞相府司直。在军队改革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尝到了甜头的李轨,决定做一次赌博,他要对文官系统来一次大扫除。

  (本章完)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