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之王侯的荣耀

第309章 南征计划

三国之王侯的荣耀 楼枯.QD 6394 2023-02-18 10:27

  闻之张飞在汉中遇难,诸葛亮奏请刘禅急调黄忠北上汉中为帅。

  刘禅此刻已经心思大乱,张飞此番北伐,可不仅仅是夺取汉中,此中还饱含着展示勋贵力量,挑战丞相威权,辅佐君王的意思在里面。

  刘禅万万没想到会是这样一种结局,一时慌了手脚。

  他并非一个愚钝的人,但他毕竟年纪还轻,父亲活着的时候极少让他参与政务,父亲死后诸葛亮乾坤独断,根本不给他机会。

  缺少历练,缺少能力辅佐,刘禅在政务上就显得比较幼稚。

  遇到这样的大事件难免有些不知所措,而身边又没有一个人能给他提供建议,所以他只能接受诸葛亮的建议,诏令驻守益州郡的黄忠紧急北上去汉中主持军政。

  黄忠毕竟年纪大了,刘备的死对他的打击很大,而今张飞的横死对老将的打击也非同寻常,心情郁闷的老将黄忠很快就病倒了,刚走到成都就一命呜呼了。

  而此时李轨已经回到长安。

  他任命郭淮做张辽的参谋长,督促张辽加紧操练集结在关中的十余万兵马,有消息说张辽很快就会南下收复汉中。

  消息传到成都,满城震恐,皇帝刘禅再次麻了爪子。

  诸葛亮终于等到了机会,张飞死了,黄忠也死了,蜀国大将里魏延和更年轻一点的姜维、马谡都是他的亲信,无论任用谁,他都将立于不败之地。

  刘备一直不肯完全交给他的军权已经唾手可得,这本是预料之中的,现在无非是来的早了点,顺利了一点。

  诸葛亮当然要掌握兵权,手里没有兵权那就不是真丞相,蜀国的情况已经很危急了,非有霹雳手段不能振作起来。

  现在诸葛亮距离真丞相仅一步之遥了,他相信以自己的能力,只要稍微给他一点时间,他一定可以超过李轨。

  黄忠死后谁可为汉中主帅,刘禅没有主意,但他有一票否决权,他可以否决诸葛亮喜欢的人。诸葛亮当然知道这一点,所以他故意举荐了魏延为汉中主帅。

  刘禅几乎想都没想就给否决了,他要诸葛亮再提人选。

  诸葛亮又提名了马谡,然后也被干掉了。

  最后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蜀军里的后起之秀、底子相对干净的青年将领姜维为汉中主帅。刘禅同意了,他认为他跟姜维年纪接近一点,应该更容易有共同语言。

  皇帝毕竟还年轻,虽然不昏庸,但仍然容易糊弄。

  诸葛亮淡淡一笑,即将这一页的胜利翻过去。

  他如果连年幼的皇帝都不能驾驭又谈何中兴大汉呢。

  其实如果李轨能再给他一些时间,譬如两到三年之后再南征灭蜀的话,那么诸葛亮一定有办法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,成为和李轨比肩的一代伟人。

  他是一个极其优秀的政治家,有着无限的潜力。

  但是李轨已经不再给他机会了。

  就在曹仁继续镇北,所有人都认为李轨暂时不会对蜀地开战之际,李轨却突然拜张辽为山南诸路兵马都统帅,全权节制终南山以南各路军马,让郭淮做他的行政司马(参谋长),以张郃、徐晃为副帅,统帅二十五万兵马南下。

  南下的目的不仅仅是收复汉中,而是剑指成都,李轨的胃口很大,他要吞下整个蜀汉。

  北线大军开拔之际,李轨又拜赵云为江陵及以西各路兵马都统帅,全权节制江陵及以西各路兵马,以刘保为行军司马,李典为副帅,统帅十万兵马讨伐蜀地。

  两路大军,一北一东,一虚一实,张辽为主,赵云为辅。

  黄龙七年八月,北线二十五万卫军分道向南进攻:

  西路军主将张郃率五万兵马出狄道向甘松、沓中进攻;

  中路军由徐晃率七万多人马,自祁山向武街、阴平之桥头,目标是切断蜀军后路;

  张辽亲自督率主力十三万人分三路分别从斜谷、骆谷、子午谷进军汉中。

  诸葛亮大为震惊,他预测到李轨会有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,但没想到李轨会直接跟他摊牌。如果只是一场局部战争,蜀军虽弱,诸葛亮还是有七八成胜算的,但如果是两国全面开战的话……

  诸葛亮只能仰天长叹,蜀国凶多吉少,没办法,两家国力悬殊太大,卫国在各个方面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,只要皇帝李轨的内心足够强大,熬过最开始的一段灰暗,胜利几乎是毫无悬念的。

  这根本不是一场平等的对决。

  但诸葛亮并不想立即认输,败有败的方法,他要败的体面,虽败犹荣,虽败也要捞取足够的好处。

  他急令廖化率蜀军主力禁营增援姜维,派张翼和董厥到阳安关口防守张辽军。

  九月,卫军正式全面发动攻势,蜀国方面按照姜维的作战部署,将驻守汉中的蜀军撤退至汉、乐二城驻守。

  张辽派李辅进攻乐城的王含、荀恺进攻汉城的蒋斌,自己则带兵攻阳安关,派胡烈攻关城。魏兴太守刘钦由子午谷出与卫军主力会师。

  关城守将、关中副都督傅佥想坚守待援,但部将蒋舒因不久前被诸葛亮降职而怀恨在心,竭力撺掇傅佥出战。

  傅佥出战后,蒋舒开城投降了卫军。傅佥奋战而死。

  此时除了柳隐坚守的黄金城与汉乐二城,蜀军在汉中的多数据点都被攻克。

  张辽得重镇关城,获其库藏粮谷,留下两万兵力围住汉乐二城,领东路大军长驱直入,直逼剑阁。

  战事远比想象中的要顺利的多,这也印证了李轨的判断,蜀国经过刘备的多年折腾,已经山穷水尽了,前次张飞的勇猛,就像一个人临死前的回光返照,只能是一时的荣耀。

  张飞一死,大势即去,纵然诸葛亮再有本事,没有本钱又能做什么大买卖?

  李轨召回陈琳,让他起草一份檄文,从思想上打击对手。

  陈琳在地方磨砺多年,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官吏,笔力有所退步,但这份《移蜀将吏士民檄》一样写的很锋利,很有分量。

  其文曰:

  往者汉祚衰微,率土分崩,生民之命,几于泯灭。我皇帝神武圣哲,拨乱反正,拯其将坠,造我区夏。……

  益州先主,以命世英才,兴兵朔野。困踬冀徐之郊,制命绍布之手。

  ……农不易亩,市不回肆。去累卵之危,就永安之福。岂不美与?若偷安旦夕,迷而不反,大兵一放,玉石俱碎。虽欲悔之,亦无及已。其详择利害,自求多福。

  各具宣布,咸使闻知。

  李轨命秘书局把檄文抄写了几千份运送到前线,命大军到处广泛散发,从心理上打击蜀国的抵抗意志。

  大张宣传攻势的同时,西路军也展开了攻势,张郃命天水太守王颀、陇西太守牵弘、金城太守杨趋分别从东、西、北三面进攻沓中的姜维。

  姜维获悉卫军已进入汉中的消息,因担心阳安关失守,剑阁孤危,便不作抵抗,且战且退,希望尽快赶到关城援助。

  但中路徐晃军已从祁山进达阴平之桥头,切断了姜维的退路。

  姜维为引开卫军,便率军从孔函谷绕到徐晃后方,诈称攻击。

  徐晃中计,他担心自己的后路被切,慌忙后退三十里,姜维趁机折回头越过阴平桥头。当徐晃察觉自己上当时,已经与蜀军相差一天,追赶不及。

  姜维从桥头至阴平,一路向南撤,途中与正在北上的廖化、张翼、董厥等蜀汉援军会合。听闻关城丢失,蜀军惟有退守剑阁,抵抗卫军。

  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,西有相连的小剑山和大剑山,地形险峻,道小谷深,易守难攻。姜维利用这种有利于防守的地形,在此列营守险。

  刘禅此时惊慌失措,连忙派人向东吴求救。

  孙权虽然明知远水难救近火,但还是派出了丁封、孙异等人率部来救。

  诸葛亮则征调南部各异族军马北上,又命大将魏延统帅禁军出征。

  魏延获知张辽大军被蜀军阻于剑门关外不能前进,便迁延不进。刘禅心慌意乱,嚷着要杀魏延,却被诸葛亮劝阻。

  在诸葛亮的再三强令下,魏延才勉强赶到剑门关。

  剑阁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,对攻守双方而言都意义重大。

  久攻不下,张辽便玩起了攻心术,他致书姜维,言曰:“公侯以文武之德,怀迈世之略,功济巴、汉,声畅华夏,远近莫不归名。每惟畴昔,尝同大化,吴札、郑乔,能喻斯好。”

  姜维,字伯约,天水郡冀县人。

  冀县现在属于大卫管辖,所以姜维的原籍天水,张辽这封信的目的是劝卫人姜维归降。

  姜维不予回应。

  张辽无可奈何,面对天险,笔头子是替代不了刀枪的。

  然而蜀军据险守卫,卫军攻关不克,顿兵于坚城之下,兵法谓之死地,是下下之地。

  张辽有退兵之意,此番出兵的战略目标有三个:一是收复汉中;二是歼灭或重创蜀军主力;三是灭亡蜀国。

  迄今为止,张辽至少达成了两个目标;收复汉中和重创蜀军主力。至于第三个目的,李轨并无强制性要求,是由张辽灵活把握的。

  徐晃离的太远,张辽就找张郃来商议。

  张郃不赞成现在就撤军,二十五万大军南征,若仅仅只是收复汉中,重创蜀军,简直就可以说是失败了。

  张辽道:“话虽如此,然剑阁之险如何破?”

  张郃却显得胸有成竹,他向张辽献了一条奇策:从阴平由邪径(小道)经汉德阳亭(今四川剑阁西北)趣涪(四川绵阳东),出剑阁西百里,去成都三百余里,奇兵冲其腹心,届时防守剑阁的蜀军必还,张辽正可乘胜追击,一鼓而克;

  若是剑阁之军不还,则救援涪的兵马必定很少,卫军可趁机破涪,打通去往成都的康庄大道。

  如此两相其便,何愁蜀军不败。

  (本章完)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